在小客廳
遇見你
📍 安康平宅105巷24號
2022年明日製作所進駐安康平宅,一年多的時間認識了很多朋友,實際與居民交往後重新思考,常在網路上看到的聳動標籤背後真實的樣貌究竟是什麼?
因此展區除了呈現團隊一年多來的成果之外,以展示居民的物件為主,試圖以人的真實故事鬆動社會給予的標籤。每個物件其來有自,物件的在場如同這些朋友的出席。純粹的物件分享了居民的獨特性,也透露平宅互助的精神。在侷限物質條件下,居民彼此支援,發展出屬於安康平宅的庇護網。平宅拆遷後,這些組成不再,該如何延續這份精神?將是進入社宅需要面臨思考的價值。
關於創作團隊|明日製作所
成立於2019年,為忠泰集團旗下的年輕事業體,是一間以「A Better Tomorrow」為生活美學、文化價值及明日想像的企劃、策展與營運團隊,在藝術、共創、實驗的基礎上,持續聚焦未來城市思考,發展出回應時代的新型態事業。現為興隆社宅公共藝術策劃執行團隊。
#物件的故事
狼狗的
公廟帽
自10年前搬出平宅後成為無家者。跟著公廟四處進香拜拜,享受兩天一夜、包吃包住的生活。會參與不同教會聚會,對他來說是獲得生活物資與人際關係的方式,同樣是神明,誰都不冒犯。狼狗有自己的人生哲理,也有屬於他在城市間移動的方式,他經常說:「我這樣很自由」
鳳玲的
傷口
雲南昆明人,外公曾是大地主,因抗拒赤化一家人帶著丫鬟與馬匹離開中國,當時她只有八歲。逃難過程一路沿著高原行走,餓了吃樹皮、渴了喝泥巴水,甚至看過人吃人的畫面。在山中逃難生活,劈柴砍到左手食指,母親僅能幫她敷上雲南白藥。在越南生活的日子曾在沙發廠上班,有一天同事發生了意外,為了救出被捲入機器的同事犧牲了一截右手大拇指。來到平宅以前經歷了太多,所以鳳玲總分享會用餘生珍惜這些得來不易的安定。
秋梅幸子的
手種蔬菜盆
從福德平宅搬到安康平宅,生活被迫變遷讓她難以釋懷,整日掩面哭泣,後來嘗試藉由種植轉移生活重心,卻仍不見笑顏。社區索性讓她在公共區域種點蔬果才平撫心情。漸漸地,梅子從種植培養出自信及一顆強韌的心,即便在深夜做了惡夢,她也不再哭泣,反而會強勢告誡她的惡夢:「請不要來干擾我!」很神奇的,幸子就再也沒做過什麼惡夢了。
兔子的
出生證明與入境證
60多歲的廣東梅縣人,生於緬甸,因父親不願被迫入緬甸國籍,全家9人舉家來到臺灣。13歲離開緬甸時,依照規定只能攜帶一件行李,因此唯一留下來的是臺灣省入境證與緬甸文的出生證明。輕薄的紙卻是她50年來顛簸人生中慎重收藏的文件,真實記錄著她從哪裡來,又何時來。曲折的身世在平宅總是被叫「緬甸女人,或是蒙古人、西藏人」,但落腳超過50年的她,早已是道地的臺灣人了。
黎奶奶的
人檯與毛衣
廣州籍越南華僑。從小是寮國航空的千金,自小家境優渥,進入貴族學校並跟著母親學裁縫,因戰爭的爆發使得與家人四散至不同國家,也輾轉搬進安康平宅。今年80多歲奶奶回顧一生雲淡風輕的說:「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因為東南亞變色,財產全部被共產黨沒收,逃難來臺灣什麼都沒有,只好重新站起來,也沒什麼好爭好氣的」。
倪倪的
資源回收單據
倪倪總是在清晨五點就拉著他的小推車前往木新路的回收場等待八點開門。倪倪說他的頭部開過刀,也許他的緩慢與寧靜和這場手術有關。倪倪不擅長表達,認識他的人才知道他的善良,他的日常時常顯影出城市的殘酷面容。 倪倪說社宅太貴了,平宅拆遷後,他們一家7口也許會搬去有牛的鄉下。
翔仔的
外套
翔仔準備升上高年級,常常會為了要去校外教學感到開心又煩惱。他有一個年紀相差2歲的哥哥,社區常常稱呼他們「小兄弟」。因為家庭條件的限制,生活仰賴二手衣物,使得他們常常穿著舊舊的、過大的衣服,有時候來到小客廳就會像是穿了一條裙子,但他還是會笑著跟我們炫耀他的「新衣」。
王奶奶的
擀麵棍
70多歲的中國河南人,50歲時隨著第二任丈夫來到臺灣。因為身為6個兄弟姊妹的老大,從小就必須在家裡煮飯、帶孩子,練就了一身好廚藝。王奶奶會做各種麵食,在安康平宅的20多年都是靠同一根擀麵棍,擀啊擀,擀過麵條、油餅、油捲、燒餅、饅頭、包子、水餃、蕉葉兒、餛飩、韭菜盒,靠著這跟桿麵棍,她養活了與老先生的三餐。
廖大哥的
電動輪椅輪胎
廖大哥是電輪椅族。在認識電輪前,他說他年輕時都是用爬的。以前他會在一間很多妹仔的「理髮廳」趴著幫人擦皮鞋、打鑰匙賺點生活費,後來朋友介紹電輪這項輔具後才沒這麼辛苦。他家地板上堆了非常多的電輪輪胎,其實都是別人不要丟掉的,但他就是不太想浪費,畢竟這個輪胎對他來說就像腳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