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的
獨白
📍 安康平宅105巷22號
從小客廳的天井望去,可以望見一個時空凝結的家屋。進駐初期明日製作所帶著烤餅乾想過去打聲招呼,卻始終無人回應,鄰居說裡面曾住著民國24年生的廖婆婆,她已經到菩薩身邊不再回來。這個家距離小客廳那麼近卻彼此錯過,如果婆婆沒有離開,我們就能聽她說說她的故事,也能理解被時間捨下的一切。
這次展覽邀請到風景映畫創作社在廖婆婆家展出紀錄片《廢墟的獨白 Monologue in the ruins》,片中捕捉到先行拆遷的42巷安康平宅,為我們不曾相遇的風景帶來更多凝視與想像。時空凝結的家屋與紀錄片有著近似的質地,都在傳遞著捨棄與內心的狀態,因此創作者廖憶玲與朱柏穎很直覺地決定在此展出。佈展期間,我們進去把塵埃抖下,重新安放好每一個倉促角落,創作者也盡可能地保留婆婆房間的原貌。
關於創作團隊|風景映畫創作社
作為「一個記憶的採集者」、「一個說故事的人」,長期透過紀錄片擷取下生命的片刻。4年前,安康平宅準備進行拆遷,因為居住者的離開,讓部分住宅停留在廢墟靜止的狀態。當時風景映畫創作社意外走入空戶,感觸深刻,於是開啟了他們紀錄安康平宅的計畫。
關於《廢墟的獨白 Monologue in the ruins》紀錄片
這是一部關於捨棄的紀錄片。
風景映畫創作社雙導演朱柏穎與廖憶玲於2019年開始拍攝安康平宅拆遷前的廢墟狀態,藉由影片凝視那些被人們遺棄、不願想起的記憶物件,它們安靜地說著如何成為現在的樣子,這些線索將娓娓道來曾居於此的人們內心不願面對的烙印,並找尋到人們離開後,那些難以忘卻的烙印。
從影片中我們看見近五十年為消滅貧窮的國家政策,發展成貧窮循環的完整結構。「安康平宅」即將消失,建築可以拆除,消滅土地的記憶 ;物件可以丟棄,將它驅離現實,但烙印在人們心中的夢魘與社會集體潛意識的情境,已改變了我們。
這一切宛如廢墟中的獨白劇般,一幕幕安靜地訴說著此曾在。
紀錄片完整版全長約1小時,展覽期間特映30分鐘剪輯版,影片中的受訪人至今仍住在即將被拆遷的安康平宅內並等待搬遷通知中。影片尚未正式對外公開。
照片截自《廢墟的獨白 Monologue in the ruins》紀錄片畫面,由風景映畫創作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