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福臻
📍 安康平宅105巷36號
《百福臻》是「百福具臻」的縮寫,來自藝術家在平宅空戶外發現的門聯,因紙張太小只進得去三個字,其意涵為各種福份一起到來。
2008年藝術家陳伯義完成攝影《紅毛港遷村實錄─家》,真實赤裸地呈現了人去樓空的屋宇樣貌。過去他在作品中刻意避開了家屋的主角-「人」,而是將畫面聚焦在空間及物件的純粹敘事,然而,當這些居民通過攝影回望過往,試圖找尋家的遺跡,便與藝術家取得聯繫。
「你有拍到我家門牌嗎?」
拍攝完紅毛港之後,伯義開始與當地居民建立關係。如果遷村以一坪換一坪,那份對家園土地深厚的情感該如何兌價?其中和藝術家成為至交的廖伯伯,因祖厝被連根拔起,內在的撕裂無從平復,遷徙後陷入長期憂鬱,最終獨自走上絕路。
伯義在小客廳訴說著這段經歷,他眼眶泛紅深感自責,如果時光倒流,他希望能及早注意廖伯伯的心理狀態,並想盡辦法接住他。這次的創作邀請,伯義決定正視居民的感受,突破以往的拍攝方式,以陪伴為基礎、以全家福為概念,和即將遷徙的居民一起完成《百福臻》。在展覽中,陳伯義的影像第一次出現了「人」。
藝術家期望能透過祝福,將搬遷的煩心轉化成前進的力量。
關於創作者|陳伯義
以攝影作為創作素材,對於臺灣眷村遷屋改建有著個人深刻的觀察與圖像的思考,創作出許多具有個人風格的廢墟美學。陳伯義藉由攝影觀察臺灣社會文化現象,在安康平宅的創作中第一次加入「人物」攝影作品。







關於《百福臻》系列作品
陳伯義於駐點期間,選定五組家庭進行拍攝創作。
五組家庭分別象徵住在安康平宅不同的居民身份,包含身障人士、低收入戶、獨居長輩、難僑及新移民。同時提出在不同時代下,平宅政策轉型為社宅時代的任務思辨。五件攝影作品,深刻地映照出每組家庭眼下需面對的不同處境,有的人仍在等待搬家通知、有的人已經搬入暫時安置的中繼宅、有的人則正式搬離,三種不同階段,皆展現不同種的的移動與選擇。
未來興隆社宅也將分階段完工,安康平宅部分居民也將搬遷入住,希望藉由本階段的攝影紀錄與故事採集,成為計畫中田調的一部分。
鳳玲與兒子
小時候跟隨家人一路從雲南昆明逃難至寮國、越南,最終來到臺灣住進安康平宅。鳳玲一家原本住在平宅的107巷,因為社宅政策他們搬到42巷的中繼宅。
近80歲的鳳玲沒有老花!她常在小客廳分享,她一天只吃一餐、不吃零食,有空就會坐在公車亭曬太陽。前段時間疫情爆發,她戴上口罩照曬太陽,結果拔下口罩後成了「鴛鴦臉」。
從照片觀察,合照正後方地板上有神壇,是「擺在地上的土地公」,是越南信仰的足跡,也代表鳳玲一家過去遷徙的線索。
當伯義將照片沖洗好送給鳳玲時,鳳玲看著照片好久好久好久,眼神幾乎離開不這張照片。
鳳玲他們會搬進社宅嗎?鳳玲說社宅的費用太貴了,可能負擔不了。下一步該何去何從?已經經歷過太多大風大浪的鳳玲,笑說時間自有解方。

秋梅幸子
梅子約莫8年前從福德平宅搬進安康平宅。
聽梅子說,她有1/4日本血統。不知道是不是流著日本的血液,對於生活細節一點都不馬虎,出門會把自己打理的體面,屋內也會維持整齊。
梅子很愛漂亮,準備拍攝的當天,梅子精心化好美美的妝,還換了兩套衣服讓伯義挑選。伯義最後選了一套紅色套裝,跟她鮮豔的家、明亮的個性做呼應。有些人從照片中觀察可以感受出梅子坐姿隱約的不協調感,那是因為梅子長時間依靠拐杖生活,但愛漂亮的她認為拐杖是缺陷,每次拍照都不讓拐杖入鏡。我們想這是人性的共通點,習慣將不自信給藏起來。
梅子家門外有一座小小的菜圃,是社會局特別開放給梅子種植的地方,以安慰起初梅子搬進安康平宅天天「被壓」的心靈,她分享說她當時精神近乎崩潰。後來因為得到管理單位的特許,再加上從種植中得到成就感,讓她從悲傷走了出來。回頭過來想,若當時沒有人願意跨出理解的那一步,那麼照片裡的梅子會是什麼樣子?

廖大哥與小黑
廖大哥自幼時罹患小兒麻痺,整個人生都與輪椅相伴。千萬不要小看廖大哥的行動力,他擁有三臺不同性能的輪椅,其中一臺據說時速可以飆破70km,是他遊山玩水必備的電輪。
因為長時間生活在輪椅上,該如何在他唾手可得的地方滿足他日常需求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所以廖大哥電輪右手邊常常掛了很多瓶瓶罐罐跟袋子,裡頭除了有茶有酒,也有他的尿、痰跟假牙,一到夏天,後面還會長出一臺小型風扇,整個電輪就像是一座可隨時移動的家。
伯義在駐點時發現,廖大哥的家有一條明顯的水平線,從正中間剖開,劃分以下是廖大哥生活的痕跡,以上則是對廖大哥來說無法使用到的領域,這也說明空間設計對身障人士的重要性。伯義希望將這樣的觀察與紀錄,留給相關計畫從業人員作為一個對於社宅需求的思考。

阿珠姐一家
住在一樓的阿珠姐,家門口外就是客廳。
阿珠姐一家四代超過十口人,感情非常好,只要假日天氣還不錯就會跟社區的林大哥聚集在外面泡茶聊天,通常一泡就是整個下午甚至到凌晨。伯義在駐點期間也很常帶著茶葉跟零食並拉椅子加入。
泡茶區就像是安康平宅的情報站,各種八卦流言都會傳到這裡,也會有狗在這裡吵架,不過同時間,只要聽哪一家戶發生了什麼事情需要幫忙,身為社區的大家長阿珠姐就會在第一線,因此泡茶區也成為安康平宅非常重要的社區資源串連據點。
然而,在未來居民搬遷至社宅後,將會住進到一棟拔高的建築體,再加上嚴謹的管理單位經營,是否仍能延續居民人情流動的自由空間?阿珠姐也還在猶豫要不要搬進社宅。

王奶奶與孫女
王奶奶曾住在興隆小客廳的正上方,因為低收資格被取消,喪失安康平宅的借住資格,被迫於2024年3月底搬離。
王奶奶是中國河南人,50歲時因第二段婚姻嫁給來自中國湖南的老兵,期待隨著丈夫來臺打拼過上更好的日子,但沒想到來臺生活後沒幾年後,丈夫就生病長期臥床,奶奶也只好一肩扛起家計,細心照料丈夫。約莫兩年前丈夫離世,就此也失去了丈夫借住於安康平宅的資格。
高齡70多歲獨居長者該如何自己搬家?又該去哪找房?幸運的是,王奶奶有一個很愛她的孫女。雖然平時孫女不在臺灣,但只要一有空就會特地從中國飛回來陪著奶奶,像這次搬家也是孫女一手包辦。
王奶奶現在住在女兒的丈母娘家,很慶幸的也位在文山區,奶奶不用面對生活環境的巨變,仍可以繼續在興隆路上的中式餐廳「鳴鳳居」展現她的好廚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