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蓉曾是臺北市社宅青年創意回饋計畫一員,以社區行動者的角色落戶健康社宅。在本計畫中,創作者嘗試回想自身搬入社宅的歷程,從過來人的經驗換位思考,探問藝術社會工程之於居住者的意義為何?
本計畫從日常喫食開始,採集流動棲居印象 以順應居民日常生活感的步調,通過「食」為媒介進入社區。以「游擊」飲品行動、連結植物種植經驗的對話、工作坊,進而邀請居民在每一趟共食的過程中,共同參與創作, 共譜一段社宅生活圈裡既私密又公共的居住紀念。
冠蓉曾是臺北市社宅青年創意回饋計畫一員,以社區行動者的角色落戶健康社宅。在本計畫中,創作者嘗試回想自身搬入社宅的歷程,從過來人的經驗換位思考,探問藝術社會工程之於居住者的意義為何?
本計畫從日常喫食開始,採集流動棲居印象 以順應居民日常生活感的步調,通過「食」為媒介進入社區。以「游擊」飲品行動、連結植物種植經驗的對話、工作坊,進而邀請居民在每一趟共食的過程中,共同參與創作, 共譜一段社宅生活圈裡既私密又公共的居住紀念。
熱衷於設計與都市生活形塑的行動。在不同的專案機會中,與社區居民展開藝術共創行動,經常運用書寫、圖像敘事等方法,邀請人們分享對地方生活的感知。近年發表的《食・物・誌》,繼續透過食物為媒介,編輯人在不同地方生活與流動的情感記憶。2020年秋天起,逐漸在性別、科技與多元文化平權為訴求的田野採訪與倡議工作之中,更有意識地從女性視角,認識與紀錄島嶼交織的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