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創思執行長 — 施汎昀

#社宅公共藝術工作者

2025.02.12|林岱璇 文

所謂成功的行動,就是帶動整個社區共好的風氣。

大家是否有察覺到,我們的四周總有一群人,默默蹲點在社區裡提升著社會關係,他們對公共性的展開絲毫不畏懼,也擅於分享自己的所知所能,這些人一點一滴地化解現代城市裡難以避免的疏離,形構出一股環境中的穩定力量。


❝ 什麼是青創計畫?❞


近年來隨著臺北市社宅的興起,「青年創新回饋計畫」(簡稱青創計畫)也隨之組織成形,社宅一般戶中有部分比例,透過徵選提案的機制入住成為青創戶。青創計畫旨在創造新社區的生活型態,並消弭都市居住的隔閡,而原典創思便是在公部門與青創戶之間,扮演著關鍵推動的角色。他們協助青創戶如何有效組織,讓社區行動發酵運作。執行長汎昀說:「就像是透過一個實驗設計,找到一群帶著社區共好目標的人住在裡面,儘管大家的背景專長都不一樣,但他們的共同目標都是希望帶給社區不一樣的生活,加速彼此之間的連結。」因此,在公共空間可以發生什麼事?好讓不同的族群進一步認識,就是青創計畫的任務。這個機制邀請青年夥伴入住成為團隊,創造社區多元的企劃及活動,逐步串聯居民與鄰里的網絡,搭起友善的橋樑。


❝ ​ 量能的傳遞 ❞


自2018年起社會住宅上路至今,已有11個基地分布於臺北市各行政區,青創戶在公共空間裡的軟性互動,讓冰冷的空間逐步升溫。「當一個人開始在社宅裡創造交流時,活動內容與創意如果符合民眾需求,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碰撞跟火花、越來越多人參與。青創戶之間,若能一起組成一個單位,共同運作、彼此分工,也能共享成果」,汎昀認為「所謂成功的行動,就是帶動整個社區共好的風氣」。青創戶原本續租不得超過6年, 今年(2024)起,若以青創種子身分承租,總租期至多可達12年。隨著時間積累,這些青創計畫的機制,在共好的量能形成後,如何讓它在社區內持續成長、讓種子一棒接一棒,不斷地在青創戶有限的時間裡推進,將會是一門課題。


❝ 青創計畫與公共藝術 ❞


在社宅公共藝術中,凝聚多元族群的共融精神,與青創計畫不謀而合。尤以藝術為媒介的「藝術社會工程」,有更多的相似之處。然而,這兩項計畫的法規和經費來源皆不相同,但要合作也不無可能。汎昀建議,倘若在青創徵選初期,公共藝術的想法能放進青創徵選簡章討論,就能更貼近彼此合作的目標,創造更多生活協作的方式,也期待彼此計畫之間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加乘,甚至是跨基地的參與,為社宅新型態的居住文化創造共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