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專門委員 — 林芝羽

#興隆社宅工作者

2025.02.12|許愛咪 文

認同就會喜歡,社宅公共藝術就是緊扣著認同,慢慢形成對地方的記憶。

林芝羽現任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以下簡稱都發局)專門委員,曾擔任副總工程司,及都市設計科科長,先期投入臺北市社會住宅公共藝術計畫之法規機制、規劃策略與實務執行,為主力推手之一。

2023年起擔任副總工程司後,業務內容也從都市設計與公共藝術的範疇,擴大涵蓋到住宅服務科、秘書室及政風室之間的橫向綜整。

「單獨從都市設計科看社宅公共藝術,會著重在整體樣貌或都市設計的角度來呈現,難免會陷入本位主義的要求,但如果從工程、維護管理等層面來理解跨科室業務上的難處,能幫助我更有同理心去平衡和處理衝突點。」她認為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在執行推動上,需要公務體系的團結,副總工程司的角色可以更瞭解全貌,進而協調並相互配合。


❝ 「臺北市社會住宅的公共藝術計畫,是一起從零開始打拼出來」❞


回憶最初的起心動念,她提到:「以前都是一個建築基地綁一件公共藝術作品,但前期盤點就有41個社宅基地,這41個基地的總經費,公共藝術佔比就高達7億多元,一下子湧入這麼多的公共藝術,當時都發局在執行策略上,也在思考這麼大筆的公共藝術預算,不該用原本一加一的作法,而是串聯整體網絡概念,透過美學為媒介,讓社宅與周邊社區能成為很好的催化基地。」讓公共藝術的形式透過社會住宅興建機會能更多元,並將民眾參與實質涵納為公共藝術的一環,這是臺北社宅公共藝術的初衷,也是持續推展的核心理念。


❝ 「希望能在清楚的論述架構與價值下,發展更為深入的參與方式」❞


對於社宅公共藝術在民眾參與的理想設定上,她認為:「讓民眾的參與經驗與過程,透過藝術家的轉化而成為作品的一部分。」當然,這樣的理想目前在執行上也遇到落差與挑戰,藝術家在提案時創作形式已然完整,實難透過無法預期的參與互動浸潤藝術作品核心,只能試圖在形式中部分調整或思考如何納入生活脈絡。


❝ 「只要有認同感就會喜歡」❞


社宅公共藝術最終要秉持的精神與意義就是期待藉由作品的呈現,讓社宅居民以及周邊鄰里社區都能產生認同,「只要有認同感就會喜歡,不管是已經長久居住於此,或僅是三年、六年的短暫租賃,都會把這裡當成家,社宅公共藝術就是緊扣著認同,慢慢形成對地方的記憶,就算未來搬離後,等到有一天回來,也希望能找到當初曾經居住的痕跡。」對她而言,臺北社宅公共藝術還是一個進行式,每個策劃執行團隊都是優秀有理想的工作伙伴,都發局也會持續推動,努力去拼接屬於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美麗的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