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會所社工師及心理師 — 顏馨慧、程為晨

#興隆社宅好夥伴

2025.02.12|葉芮伶 文

讓精神康復者了解「你們不是一個人」。

前身是位於六張犁的清新坊長青關懷中心,服務中高齡的精障者,由於資源及方案變動的關係,後來搬進了興隆D2社宅1樓的空間,改名爲興隆會所。如今接觸的對象包含住在興隆社宅、安康平宅及臺北地區之精神康復者。


❝ 我們給了一個很特別的情境是『你是自由的,但也要為你自己的自由負責。』❞


社會普遍將精神康復者弱化為病人的角色,經常過度保護或管束他們的生活。興隆會所跳脫對精神康復者常見的規訓方式,秉持著平等和互助的原則,以會員稱呼精神康復者,建立共同營運會所的工作制度,讓他們在會所裡長出自己的力量回歸社會。這樣的運作機制聽起來相較住宿型機構容易,但實際上工作人員要承擔著各有差異的會員不被漏接的風險,所以深入了解每一位會員過去的生命經驗、讀懂各種情境裡的枝微末節、打開會員們與社會連結的機會並且擴大友善的生活環境,都是興隆會所努力實踐的目標。


❝ 從一開始就能感受到這裡社群互助的氛圍。❞


從其他地方搬過來,適應新的環境是一個挑戰,但搬來興隆D2社宅後卻意外的融入社區。馨慧提到,他們在社宅裡有一間小小的二手小舖,讓會員可以在二手小舖中,自然地和社區居民聊天、搏感情,讓社區更認識精神康復者。會所也有在社宅頂樓空中花園上種一塊小小的菜圃,但他們不太會種菜,總是把菜種得不成菜型,有一天居民看不下去,默默地在他們的空心菜旁插上南瓜送給他們。

馨慧跟為晨想,這個地方之所以這麼有人情味很有可能跟過去這一帶是安康社區有關,讓生活在社宅及周圍的人不會因為你來自弱勢有異樣眼光,互相幫忙就像呼吸一樣自然。


❝ 別人是否能夠接受我是個精神康復者?❞


馨慧跟為晨說:「有些人是真的在生活中有太多的挫折經驗、關係斷裂的經驗是別人無法想像的。有的人在痛苦中很幸運的撐過來,可是有的人就是剛好沒有。所以很希望大家可以試著去理解這樣的過程,真的不要輕易的把他們當成是一種病。」直到現在,有些會員們回到生活中還是很擔心社會排斥的眼光,所以興隆會所會去各個社區舉辦講座或展覽,2023年也首次帶著會員親自參與立法院《社救法》修法行動與政府對話,把握不同種與社會溝通的機會,讓精神康復者了解「你們不是一個人」。

在社宅裡還處於萌芽階段的興隆會所,在鄰居們的親切中得到養份,也慢慢地與居民磨合默契與建立情感。未來社宅的形式會越來越多元,這也意味著不同機構需要學會如何與不同環境對話,共創包容各種社群的社會。